北京市海淀区立足首都站位、对标首善标准、弘扬首创精神,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城乡区域全覆盖,共建设1个实践中心、29个实践所、648个实践站、100个实践基地、220个友邻志愿驿站,成立1781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,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,推动党的创新理论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
立足首都站位
推动文明实践落地生根
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文明实践工作与地区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。
实施“一把手”工程。区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文明实践中心主任,以“一把手”工程调配党政双线资源,提升资源整合能力。强化“一盘棋”思想。43家区属单位、111家文明委成员单位、40余家文明单位同心协作,构建全区统筹、上下协同的协调机制。加强“一揽子”设计。制定新时代文明实践三年行动计划,开展《“两新两高”战略下的海淀新时代文明实践》课题调研,加大督导培训,各项工作有效推进。
海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体系图。
对标首善标准
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蔚然成风
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。制定领导挂点“包片”、党组织对口联系指导、绩效考核“七个纳入”等制度。设立志愿服务促进中心30个,统筹调配志愿服务力量。将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,探索设立区级文明实践基金会。每月“文明实践推动日”常态化开展主题活动。疫情防控中,调动1000多支志愿服务队开展应急社区值守、买菜买药、心理咨询,并将好的做法固定下来。
推动志愿服务品牌化。区级建立“2+9+N”志愿服务队伍体系,包括680名志愿者指导员和1000余名文化宣传员,理论宣讲、教育、文化等9类专业志愿服务队,科技创新等N支特色志愿服务队。培育“红色香山故事”等文明实践宣讲品牌和“永定路上蓝马甲”“为民服务八大员”等志愿服务品牌。
“红色香山故事”宣讲活动现场
“永定路上蓝马甲”志愿者参加社区值守。
推动志愿服务精准化。通过“社区议事厅”等线上线下活动,多渠道征集群众需求。针对高校社区、科技人才社区、回迁社区等不同类型,差异化开展科学理论传播、文明风尚培育等社区志愿服务,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里。
学院路街道二里庄社区文明实践站志愿者参与议事。
(来源:中国文明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