村村举办“孝老敬亲”饺子宴,让传统孝文化在村民心里扎下了根。
丰富多彩的群众活动,让村里的场所从“活起来”到“火起来”。
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开展以来,寿光市精准把握农村发展的新变化,精准定位农民群众的新需求,坚持“开门实践”,整合资源力量,创新体制机制,广大群众的存在感、获得感、幸福感不断提高。
千事万事
群众利益是大事
在新时代,群众期盼更好的教育、更稳定的工作、更满意的收入、更可靠的社会保障、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、更舒适的居住条件、更优美的环境。如何做到既鼓起群众的钱袋子,又满足群众多样化的现实需求,是文明实践工作面临的一个必答题。
“群众需要什么、文明实践就提供什么”。寿光市坚持问题导向,开发建设文明实践寿光云平台,开通热线,系统整合各类热线、网络等社情民意诉求渠道,开展社情民意大调查活动,找准文明实践工作抓手。设立1.35亿元专项资金,每年选取300个左右的村进行集中整治。寿光市80%的村已达到美丽乡村省定B级标准。立足蔬菜产业发展实际,开展“蔬菜标准化生产大培训”,组织“菜农之家”“蔬菜协会”等志愿服务团队,通过“尚坡”“点农网”等掌上平台和现场指导等方式,无偿推广蔬菜新品种、新技术。在洪涝灾害中,近万名志愿者深入抗灾一线,有钱出钱、有力出力……
不少群众感慨地说,文明实践是大事大力抓、小事不嫌小,一桩桩、一件件都办到了我们“心坎上”。营里镇丁家、周家的村民,从临时安置点撤离时自发在黑板上写下了“感谢共产党”“向志愿者致敬”等。
千难万难
群众参与就不难
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面广量大,如果群众在一旁当“看客”,政府唱“独角戏”,很多问题就发现不了。只有搭建群众便于参与、乐于参与的实践平台,把群众的力量聚起来、士气鼓起来、精神提起来,才能让文明实践“到人、管用、有效”。
在寿光市,按照习近平总书记“更好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”要求,将文明实践与社会治理充分融合,引导志愿者融入社会治理、参与文明实践。通过划分网格,实践站长、专管员、志愿者担任网格长、网格员、协管员,日均解决群众诉求300余件,群众满意率96%以上。针对年轻人冲动离婚等问题,成立婚姻家庭辅导中心,对所有办理协议离婚夫妻进行“一对一”调解。截至目前,寿光全市婚姻调解志愿团队已发展到350多人。
在村级,坚持“支部主导、群众主体”,组织村级法律顾问、警务助理、退休干部等参与,设立“法律和道德”劝解室,及时发现、就地改善邻里关系、化解家庭矛盾。广大家庭积极参与“巾帼美家”行动,7000多个“最美家庭”示范户自觉把家风、家训教给儿女,成为一道靓丽风景。发挥“五老”人员示范引领作用,由老政协主席王茂兴牵头发起,组建400多人的传统文化志愿讲师团,把优秀传统文化的“种子”撒满菜乡大地。尤其是制定“寿光新24孝”,推开“敬老饺子宴”活动,村村举办、户户参与。原农业局退休老技术员朱振华,自办“菜农热线”,二十几年如一日为群众提供技术咨询服务,带动近千名“土专家”“田秀才”常年活跃在群众身边。
寿光市还制定出台《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激励办法》,完善信用积分、职称评定等具体措施,组织启动“公益伙伴计划”,每月公开发布服务项目,形成部门“供”、群众“点”良性互动。市财政安排资金1000万元,专项用于活动运转、队伍培训等。目前,全市志愿服务团队达到4000多支,注册志愿者达到18.5万人,占人口总数的1/6。
千好万好
群众说好才是好
文明实践工作是深入人心的大工程。工作做得好不好、到位不到位,群众最有发言权。只有站在群众的角度看问题、办事情,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,让群众得到实惠,群众才会相信、认可,文明实践才会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充足的发展后劲。
寿光市坚持“群众在哪里、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”,统筹整合党性教育、公共服务、文化科技等资源,建立文明实践所(站)1026个、打造文明实践基地189处、设置文明实践点194个,利用村(社区)现有会议室、党员活动室等场所,村村设立文明实践大讲堂,把阵地建到群众家门口和田间地头。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广播喇叭村村响系统,开设“好好学‘习’”空中课堂,把每月15日的主题党日、文明实践主题日合二为一,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。
寿光市在全省率先组建“公益艺术培训联盟”,吸引17家社会培训机构等公共文化资源,免费向群众提供舞蹈、音乐、书法等培训服务,发展农村文艺骨干近2万人、“庄户剧团”达到1200多支。创新实施“星级评定”,引导各村把文化场所钥匙交给群众,坚持在群众身边树典型、立标杆,持续开展文明户、好媳妇、好婆婆、公益先锋等系列推荐评选,近60万群众“组团式”上榜展示,有2人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、20人获评“中国好人”,市级以上道德典型达到760多名,村内村外,方方面面,形成强大正能量冲击波。